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欣欣向榮 愛在臺灣

筆者:簡俊源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文天祥的正氣歌裡提到:「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;下則為河嶽,上則為日星,於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。」這句話正如同在形容榮民對宇宙萬物的心。 從小就對榮民的故事如雷貫耳,常覺得自己難望其項背;例如,在清境農場村落裡的楊沺團長,在大陸淪陷時,顛沛流離到了緬甸,秉持著悲天憫人的精神繼續對抗強權,歷經了十餘年千辛萬苦,才如願以償,來到了臺灣。 楊沺團長回憶剛來臺灣時,非常辛苦,一切都必須親自動手完成。政府撥下來一筆土地,請技師幫忙完成測量後,分發給當時住在清境的榮民;沒有機械的輔助,大家都是憑藉雙手,一磚一瓦、胼手胝足建立家庭。剛住進來時房子很小,在十多年努力協調之下,終於答應讓廿多戶居民遷出。這些房子都是居民自己所建築的,因為必須把錢省下來作為開墾之農用,有時收成欠佳,還必須向銀行借貸才足以溫飽。 從前在大陸時期戰亂頻傳的環境中,大家都學會了遵守紀律,來到這裡更是不敢或忘。各村庄有村長,再分小組每個月開會一次,然後由村長代表到農場開會,會後向大家宣布開會的內容和必須改進的事項,也會要求大家種哪些農作物,而又有哪些作物產量太多不可再種,讓農作物的產量平均,不至於匱乏或過剩。 榮民之間互相幫助、感情融洽,如需添購日常用品時,常推派代表到市區購買,使大家能安心地從事生產,也免去了長途跋涉、舟車勞頓之苦。對生活在當地的原住民更是尊重,以無私大愛、血水相融的態度,和睦相處。 當年努力貢獻自己、報效國家的榮民,如今都年已古稀,但談起往事仍生氣蓬勃。榮民保家衛國,投身國家建設不遺於力,不是為名,也不是為利,而是要實現理想—把中華民國重新建設起來,和各國並駕齊驅;我們這一輩也要有承先啟後精神,以「光我民族,促進大同」。 現在的寶島臺灣,經濟繁榮、進步快速,如果人人都能摒除偏見,學習榮民飲水思源、矢勤矢勇的精神,團結和諧,社會也必定欣欣向榮。(點閱次數:19065)